枣阳市人民法院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学习活动

加强信息化建设 走科技强院之路

发布时间:2015-11-20 08:05 来源: 阅读:3133

      近年来,我院在省法院和襄阳中院的指导下,始终坚持“科技强院、率先发展”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大力加强审判信息化建设,为审执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年均办案8000件以上,法官年办案数达100件以上,审判执行工作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我院连续两年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今年2月又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先进人民法院”,审判、执行等综合指标考核成绩连续三年位居襄阳市法院系统前列。在此过程中,信息化建设为审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院党组始终坚持超前规划,突出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理念,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包括由三大网络、十大硬件、十三套软件支撑的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审判流程网络化、案件质量效率智能化、卷宗管理信息化、司法信息公开化”,完成了从传统粗放型审判管理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全面化管理方式的转变,极大提高了工作效能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一是完成三大网络建设。三大网络包括内部局域网,全国、全省四级法院联通的广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络。目前 ,我院包括15个基层人民法庭在内的所有单位均联通了这三大网络,实现了审判流程网络化,案件立案、分案、排期、归档、查询均在网上实施,在确保信息交流安全、快速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庭审、信息交换、文书上网、数讼查询、视频会议、远程信访等功能均能支撑实现。

        二是高标准配齐硬件设备。近年来,我院不断投入大笔资金,先后建立起了审委会议办公系统、科技法庭系统、数据存储系统、诉讼查询系统、远程信访以及服务于司法政务的视频会议系统、门禁系统、X光机安检系统 、办公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干警人像考勤系统等硬件设施。其中,中心机房配备了2台路由器、12台交换机,8台服务器等设备,按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标准建设,电子屏蔽、防雷、地线、室温等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确保审判数据的安全和网络畅通;数字审委会会议室完全按照襄阳中院标准,配备了一台65寸红外多媒体触控液晶电视和18台触摸一体机;科技法庭系统采用天津天地伟业研发软件,全院共全新改造安装7套标准型科技法庭(院机关5套,基层法庭2套);院诉讼服务中心安装2个电子显示屏,1台电子触摸查询器,方便群众诉讼查询,及时了解案件情况;全院共配备计算机 230台,人机配备比例达到了130%,打印机90台,人平0.5台。

  三是不断充实软件设施。目前,我院已建成了主要包括服务于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司法政务和司法人事管理的软件等十三套软件设施。其中具体包括审判流程管理软件、审判绩效考核软件、信访业务管理软件、诉讼查询软件、诉讼卷宗信息管理软件、电子档案、电子签章、文书批注、人事信息管理软件、财务核算软件等。

        四是实现信息化综合布线。目前,我院审判、办公区域共设置信息点269个,涵盖办公大楼所有的楼层。在诉讼服务中心、法官约见室、审判法庭、财务室等重要场所、敏感场所,安装了65个红外线摄像头,全天24小时监控录像,录像资料可硬盘自动保存45天,也可随时制作光盘永久保存。对违规进入审判办公区的人员,监控系统自动报警并拍照录像。安防信息系统与安检门、x光机等安防硬件设施并用,确保了审判、办公场所的安全。 

        五是不断更新完善法院网站建设。我院网站运行三年来,有效发挥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特有优势,把先进的网络技术与法院工作动态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对我院的重大新闻事件、审判动态和专项活动等及时进行跟踪报道与图片报道,使网站成为我院发布信息、宣传报道法院工作、联系群众的主要窗口和渠道,为服务群众诉讼、传播法治信息,活跃法院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倾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系统性工程,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审判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法院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一把手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找准目标定位,明确建设方式,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此,我院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明确把这项工作看作“一把手工程”,院党组成立了以党组书记、院长周俊庆为组长,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孙永健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日常工作职责。此外,在审判任务繁重,审判力量不足,办案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对信息化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实行倾斜支持。首先是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到位。专门从基层法庭抽调一名热爱计算机专业,熟悉网络知识,懂法律审判知识,又懂审判管理的一名年轻庭长专门负责计算机网络管理,还从社会上聘请了专业技术较强的1名同志担任网管员,有效缓解了信息化建设中技术力量薄弱与人员短缺的矛盾。其次是经费上大力支持。在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新的收费办法出台、日常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我们不等不靠,积极压缩开支,多跑腿、多动嘴,对外主动争取枣阳市委、市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200多万元,对内采取“将买车的钱买成电脑”、“先建设后还账”等多项措施,把信息化建设全面抓好,抓出成效。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密集程度高,设备更新换代快,建设需要不断投入,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此,我们安排专人先后到深圳市南山区法院、山东济南中院进行考察学习,认识差距,明确目标,转变发展理念,由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到逐步建成基础局域网络单位。在系统建设当中,以“立足实际、技术领先、注重应用”为原则,在选择技术方案和采购技术设备时都很好地遵循了这项原则,通过购买综合信息系统软件、完善中心机房完成局域网布线工作、保证各业务庭法官人手一台电脑,两人一台打印机,从软硬件设施两方面双管齐下,既满足了网络应用的整体需要,又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的浪费。

         三是提高应用水平,形成利用网络工作的良好氛围。信息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是为了促进法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如果建而不用,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会失去意义。面对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及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年轻干警不愿用、年长干警不会用的状况,我们注重提高干警的网络应用技能,邀请软件工程师进行“点对点传授、面对面交流”的集中培训,省院信息管理处黄克军、常明芳等同志先后多次应邀到我院进行软件使用培训。科技法庭建成后,我们组织业务部门进行了四次培训,并编印《科技法庭培训手册》等培训教材,做到干警人手一册。设定刑一庭、琚湾法庭为试点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全流程化,积极营造“以新带老”、“以点带面”的氛围,实现新、老法官技术的“零差别”, 使干警们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工作,逐渐体会到信息网络辅助办案的益处,从而增强信息化办公的意识。目前,计算机及网络已经成为我院干警用于审判、办公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四是内外网分离,充分保证网络安全。当前,网络信息保密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我院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网络安全知识存在相对欠缺和滞后,很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漏洞。对此,我们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密工作,按照保密技术要求,不仅实行内外网“双网双路,物理隔离”,并统一组织将所有内网电脑USB接口进行封闭,还定期对内网的杀毒软件病毒库进行升级,以防因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威胁到局域网内的所有电脑,以此避开病毒和黑客攻击,防止信息泄露,确保网络安全。